副學位畢業生 「假上流真基層」
發布時間: 2016/05/27 00:14
最後更新: 2016/05/27 00:24
大專副學位課程愈開愈多,不代表基層有望藉教育脫貧。有研究發現,副學位畢業生出現「假上流,真基層」現象,20至34歲年輕人中,逾6成副學位畢業生月薪低於1.47萬元的工資中位數,與高中畢業生收入相差不大。
此外,直至30至34歲,只有6%副學位畢業生月入可達3萬元以上,遠低於學位畢業生有逾4成。受訪的副學位畢業生自感上流力低,且看淡生活前景。
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發布「年輕成人貧窮與改善生活機會」研究,根據政府統計處2014年綜合住戶統計調查,分析20至34歲年輕成人的收入狀況,發現53%月薪低於2014年工資中位數、即1.47萬元,當中3%更低於中位數一半(7,350元)。
以學歷劃分,63.7%副學位畢業生薪金低於1.47萬元,比率僅低高中學歷者10個百分點,相反學位學歷者只有27%。
縱使工資隨年齡增長,社聯總主任(社會保障及就業)黃和平表示,副學位學歷者收入上流機會低,在30至34歲群組中,僅6.3%副學位畢業生月入達3萬元,遠低於學士學位者的42.3%。
安俊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,僱主決定升職加人工除了看「沙紙」外,還看僱員能力,若大專畢業10年後,收入仍跟大學生相距甚遠,即反映有實際能力上的差距,而大專生亦應在工作期間修讀學士學位,提升競爭力。她認為,即使現時經濟環境轉差,但大專生只要不越級挑戰大學生職位,選擇中小企而非跨國企業,不難找到專業服務以外的工作,如行政、人力資源等。
另外,社聯委託政策21,於3月電話訪問504名20至34歲年輕人,發現副學位及高中學歷受訪者認為於2至3年內,其整體生活質素、經濟及房屋狀況不會改善的比率相若;住屋是本港年輕人普遍面對的問題,不論受訪者學歷高低,認為難以改善其住屋狀況的比例,均較認為可以改善的比率高。
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分析,數據反映副學位畢業生出現「假上流,真基層」的現象,擁有副學位者對收入有一定期望,事實上僱主不太認受副學位學歷,他們的薪金水平雖較高中學歷者稍高,惟差距不明顯,加上上流機會仍然少,故感到失望。他形容,這批年輕人經濟狀況處於尷尬位置,「月入1萬多元,想申請公屋已不符合資格,租樓選擇又好有限。」房屋開支愈來愈高,令他們無力儲蓄以提升生活質素,因而產生無力感,覺得無望改善未來生活。
蔡建議政府,增加資助學位學額,減免現時學債利息,或容許學生還款額根據工資調整,減低年輕人償還學債的壓力;亦要研究原因,檢討副學位課程結構,避免與市場需求出現錯配,及考慮更積極發展職業訓練,作為大專課程以外的選擇。
教育局發言人反駁,副學位畢業生享有顯著的向上收入流動性,根據政府最新發表的《2015年收入流動性研究》,2001/02年副學位畢業生,公帑資助副學位課程的中位數畢業生可在10年內攀升8個收入組別,而自資課程中位數畢業生則可攀升10個組別。教育局於截稿前,未能提供政府公帑資助副學位的金額。
撰文 : 黃蘊華 經濟日報記者
胡詩珞 經濟日報記者